会员风采详情

会员风采

创新突破与实践应用——会员单位“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风采(三)

作者:admin    发布于:2025-09-26

习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上周介绍了来自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3家企业的“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今天我们继续来了解还有哪些高精尖技术的突破。

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

核反应堆关键设备热工水力设计分析技术研发与应用

项目简介

该项目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电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共同完成。

堆芯与蒸汽发生器是决定反应堆安全性和经济性的核岛关键设备。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核能开发等项目支持下,团队经10余年攻关,实现了我国核反应堆关键设备精细化热工分析设计技术的突破。项目构建了精细化热工水力实验数据库和理论模型,开发了大规模复杂流道热工水力高效粗网格分析技术,可完成复杂流道高分辨率热工水力参数的快速预测,实现了我国核反应堆关键设备精细化热工分析设计技术的突破。建设了华东地区最大规模核能装备试验中心,工程运行参数下实现了分析技术的系统性实验验证。

项目成果应用于大型堆“华龙一号”、“国和一号”及六型小堆关键设备工程设计,实现了我国核反应堆关键设备全尺寸高保真热工工程设计分析工具的自主可控,支撑了国家核能重大工程建设。

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上海建工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

新型绿色高效逆作法建造关键技术与应用

项目简介

上海建工二建集团有限公司作为该项目的牵头单位,与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申元岩土工程有限公司、上海理工大学等7家单位共同研发了新型绿色高效逆作法建造关键技术,对逆作法技术体系进行了全面创新升级。

该项目的创新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研发了超高上下同步逆作的高承载力竖向支承技术体系,建立了考虑风荷载与地震作用的地上地下一体化分析技术及设计方法,开发了上下同步逆作高效关键施工技术及装备;二是首创了顺逆作交叉同步实施设计方法,建立了考虑时空多尺度耦合效应的顺逆作交叉实施复杂施工过程分析方法,形成了顺逆作交叉同步实施关键施工技术;三是研发了软土超深地下结构跃层逆作、逆作楼板工具化降模等新型逆作技术,提出了基于可考虑软土扰动和结构损伤的小应变本构模型的逆作施工环境影响分析方法与微变形控制技术。一系列创新满足了对工程建造效率、施工安全、绿色经济的标准要求,带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向大规模、高质量发展。

项目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南京青奥双塔楼、厦门怡山商业中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月星环球港、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天津地铁8号线下瓦房站等项目,近3年新增产值数十亿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认尚动(上海)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

环境耐受型宽液程锂二次储能电池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项目简介

该项目由上海交通大学、中认尚动(上海)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等5家单位组建的“产-学-研”攻关团队共同完成。

锂二次电池的大规模储能电站,多布局于沙漠、戈壁、荒漠等艰苦区域,项目针对如何提升锂二次电池的环境耐受性、降低高低温环境下的安全隐患、提高储能电站的能量转换效率这一核心需求,设计出具有温度响应型溶剂化结构的新型液态电解质,并据此开发出环境耐受型宽液程锂二次储能电池:该电池有效工作温域覆盖 -60~60 ℃,电解液热稳定性更达200 ℃以上。在系统集成与工程设计层面,项目团队进一步搭建起10 MW级多参数协同储能系统测试平台,创新提出锂二次电池组“大容量-低能耗”内回馈检测技术,同时开发出适配宽液程电池的高效电力变换系统,最终构建起覆盖电池本体与储能系统的多维度交叉安全及能效提升设计方法。

项目发表论文5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形成国标3项、地标3项。项目技术在新能源配储、电网储能、港口微电网、工业园区等领域得到应用,涵盖我国西北、华南等多个地理气候区域。根据运行结果显示,该电池成功经受了艰苦环境的检验,经受了多个暴晒日和强凝露日、多次强对流天气,运行数据证实站用能量损耗降低31.2 %,有效提升了锂二次电池的环境耐受性能和储能系统高低温能量转换效率。

这些获奖项目再次印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产业发展瓶颈的科技攻关,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坚实根基。从核能装备的自主设计突破、绿色高效建造技术的体系化创新,到极端环境下储能电池的前沿探索,每一项成果都不仅解决了特定领域的“卡脖子”难题,更构建起从理论方法、技术装备到工程应用的完整创新链。它们彰显出科技创新一个根本特征:真正的竞争力来自于底层技术的持续积累与跨领域的协同集成,并以可验证的工程实效和广泛的产业应用作为检验标尺。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技术底色——既聚焦国之所需,又立足产业所用,最终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国家安全提供深层支撑。